Hi我是 Claire剋雷兒 ~~
如果看完喜歡我的食記,記得來追蹤我的ig噢→ 剋雷兒的IG
這篇文章主要描寫A CUT牛排,加上各品項與教父牛排的比較。
想看「教父牛排」詳細餐點介紹請點→教父牛排
A CUT餐廳資訊:
*喜好程度:★★★★★
*google星等:4.4(1500)
*到訪次數:2次
*地點:台北國賓大飯店B1(捷運雙連站)
*分店:台北、新竹
*本次消費:$2800/人+10%,礦泉水$90/人+10%(菜單在文末)
*訂位:02-2571-0389我提前一個多月訂位,若想吃「熟成」牛排,一定要先預約牛排。
*私心推薦:極黑和牛菲力
*營業時間:週一~週日11:30-15:00/18:00-22:30
*優惠活動:
1.壽星/紀念日送蛋糕or氣泡酒。
2.憑a cut發票不限金額,享台北國賓大飯店的客房免費升等,剋雷兒有使用這項優惠,想看住宿文請點→台北國賓大飯店
*剋雷兒EZtable訂位優惠連結→請點我
(目前EZtable只跟教父牛排合作,沒有跟A CUT合作)
正文開始!! 決戰1:餐前麵包
A CUT的餐前麵包有:法國麵包、可頌、圓形麵包
法國麵包&可頌可以續一次。
第一款麵包:我超喜歡可頌剛送上桌燙口的時候,塗上奶油瞬間融化,口感香脆、味道本身有微微的奶香和楓糖香,超好吃~(但我私心希望楓糖再更多更甜一些)
千萬別為了拍照放涼了啊~
第二款麵包:尖尖的法國麵包比較硬,我本來就不喜歡硬的麵包。撇開個人喜好的話,沾上旁邊的油醋醬(清香),我覺得還不錯。
第三款麵包:圓形麵包叫什麼名字忘記了,適合塗上奶油,口感是綿密的麵包,沒有內餡,咀嚼時充滿小麥的香甜,我很喜歡,可惜不能續。
↓奶油有滿滿的奶香、微鹹,非常清爽!好吃到我可以單吃奶油~
麵包與教父牛排館比較:
奶油平分秋色,都很清爽。
麵包是A CUT大獲全勝,因為我個人不喜歡教父的硬麵包。
決戰2:開胃前菜(一人一道)
↓第一項前菜:這是我第一次吃鵝肝,覺得調味很夠味,像是平常吃烤鵝的香氣,
明明是內臟,卻完全不會令人感到害怕或膩口。
↑鵝肝下面搭配蘋果(用白桃烹煮),外面濕潤、內部保留蘋果的脆脆口感,和鵝肝很搭,我很驚豔!必點!
↓第二項前菜:生牛肉的調味很夠味,也很新鮮,搭配沒有味道但酥脆的麵包,一口同時吃下產生兩種口感層次,我覺得是必點的前菜!(也可以不加麵包直接吃)
↓黃色的是鵪鶉蛋,鹹鹹的蛋黃,黏黏的口感,超級小一顆,讓人回味無窮。
↓第三項前菜:生鮪魚塔,我也很推薦,算是成功的創意料理,
上桌以後才撒上四川辣粉,遇熱融化成辣油,視覺上很衝擊。
最上層是炸黎麥,口感像米乓(台語),白色的是柑橘泡沫(吃起來是醬的口感),一點點酸,我是個怕酸的人,但我覺得口味超搭的耶!!
裡面有少量的山葵(哇撒米),山葵份量完全不會太嗆鼻、也不會太搶戲。
↑一口剛吃下去的時候,沒有鮪魚的味道,只有新鮮鮪魚的口感,但咀嚼到尾韻時,會有鮪魚的甜味。
↓第四項前菜:野菇蛋黃餃,這道是米其林二星主廚的創意料理,但我個人覺得還好,可能我本來就對「蛋」沒特別愛,
是好吃的,但沒有很驚艷,跟下一道菌菇濃湯重疊到了。
↓餃子皮薄薄QQ的,中間的蛋黃半熟,外面是濃郁的野菇濃湯。
↓湯裡還有大片的伊比利火腿,咀嚼起來真的是高級品的味道!!
不過濃湯並沒有火腿的味道,幾乎被野菇蓋過去了。
開胃前菜和教父牛排館比較:
我覺得兩者平分秋色~~就看你有沒有點對品項(所以要看我的食記)!!
決戰3:湯品
↓第一項湯品:和教父牛排一樣是菌菇卡布奇諾,湯的質地濃稠,非常保溫燙口,喝到最後一口都是熱的,口味濃郁,份量也不會太少,我覺得很滿意,必點!
↓第二項湯品:和牛湯餃,上桌之後才由服務員加入紅燒牛肉湯,我覺得是好喝的牛肉湯,但平常太常喝到了,不驚豔。
↓超級迷你的和牛餃,只有50元硬幣的大小,小小的湯匙可以放2顆。肉的口感很糊,沒什麼咬感,口味上也很普通。
↓第三項湯品:黃道蟹濃湯這道是米其林二星主廚的創意料理,湯是流動液狀的,不是濃稠的,
湯的口味很鮮,應該是螃蟹熬煮的吧?調味上有點像叻沙,鹹甜鹹甜,沒有辣。
↓也是上桌後才由服務員加入湯
↓這是最後一口的腸粉,我盡力拍照了,真的很難拍的好看XD
我個人本來就不愛腸粉,我覺得肉漿吃起來沒有驚豔的地方,但可以為了湯而點它。
湯品與教父牛排館比較:
教父只有菌菇一項,兩家的「菌菇卡布奇諾」喝起來差不多,但教父用杯子裝,擺盤新奇所以略勝一籌。
A CUT的和牛湯餃,不到雷,但也不驚艷。
黃道蟹濃湯要加價,如果不喜歡菌菇的人可以點這一項,但菌菇優先推薦。
↓柑橘冰沙超好吃,酸酸甜甜,雖然是冰沙,但很濃郁、用來轉味很解膩,一點都不會有水水的感覺。
教父沒有這項轉味冰沙,所以 A CUT勝~~
決戰4:牛排的配料
↓第一項配料:沾醬
四種鹽巴,我吃起來都一樣,都很鹹哈哈哈(鹽巴名稱直接看照片)
另外還有給牛肉原汁沾醬,我沒特別愛。
↓第二項配料:馬鈴薯泥
表現很亮眼,奶油和馬鈴薯充分融合,質地非常滑順(是我吃過最滑順的),完全沒有結塊,分量不會太多,所以不會吃到膩,必點。
↓第三項配料:松露焗烤通心麵
這道我真的不行,起司和松露混和的味道非常重,口味太奶了,麵體的麵粉味很重,吃一口就膩了。
↓第四項配料:烤馬鈴薯
上面白色是酸奶,紅色是培根碎。我個人不喜歡酸奶的調味,過酸過奶XD,底下馬鈴薯的塊狀口感也沒有很好,跟酸奶很難融合在一起,所以不推。
↓第五項配料:炸薯條
(不小心吃了一半才拍照)細薯條,火侯剛剛好,不會太乾,很像在吃餅乾,一口接一口,番茄醬是一般親民的正常口味,不會太嗆,美式餐廳必點。
配菜與教父牛排館比較:
教父的醬料&鹽巴和A CUT品質差不多。
教父和A CUT的薯條都很不錯,果然美式碳烤牛排館就是要點薯條啊。
A CUT的馬鈴薯泥很棒,必須點~~
教父的青醬蘑菇/奶油玉米/花椰菜我也都不喜歡,但至少比A CUT的通心麵好多了,
結論是:我覺得A CUT因為馬鈴薯泥,所以小勝。
決戰5:主角牛排
這就是重點了!!到底A CUT和教父,誰的碳烤牛排比較厲害呢????
我2次來A CUT用餐,總共點了:
1.「美國極黑和牛菲力」
2.「21天乾式熟成美國帶骨肋眼」
3.「A CUT精選美國頂級肋眼牛排」
先提醒大家:牛排一定要一上桌就趕快吃,涼超快的!!雖然有暖碟,但還是涼超快~~
1.「美國極黑和牛菲力」3分熟,單點價$2400/150g
(強烈推薦點$2800/200g不然會意猶未盡)
(平常我去牛排館都是只吃菲力,除非有不得已。)
↓二訪選的這塊菲力牛排果然沒有讓我失望,我認為它是A CUT必點啊啊啊!!
↑瞧這美麗的漸層3分熟,外皮焦脆碳烤香,但不會有苦味,咀嚼上沒有阻力的感覺真好~
↑這是上菜時的樣貌,小小一塊,算是每單位價錢高的品項,平均一口$240。
雖然沒有到入口即化的軟嫩,但我覺得整體100分,大推~(那個表層反光我真的是無法避開sorry)
2.「21天乾式熟成美國帶骨肋眼」3分熟,單點價$3200/400g(含骨頭)
二訪A CUT時,餐廳經理推薦預約這塊,
這是我第一次吃21天「乾式熟成」,口味真的非常濃郁,牛肉獨有的香氣,加上碳烤香,味道被發揮到淋漓盡致(但可能之後試60天的會更上一層XD)。
↑不過在照片中可以很明顯看到,牛排中央有2條筋,我嚼不爛,有吐掉,這部分就是看客人你有沒有辦法接受筋,我男友說他ok。
↓我強烈建議:請廚師預先幫你切好,一方面廚師可以幫你削掉邊邊的筋,二方面是你自己切很醜。
↓上蓋肉有2塊,一上桌我就趁熱吃掉,橫切面超美麗,一層一層一層的油花,不是筋,咀嚼起來有嚼勁,但不會太硬,好滿足。
↓最後剩下肋骨,可以送回廚房,由廚師幫你把肉切下,火烤加熱,再換成小盤回來。
3.「美國頂級肋眼牛排」3分熟,單點價$4200/680g
這就是我初訪的噩夢了><
初訪A CUT的時候,看到菜單上寫「A CUT精選」,我以為是招牌菜的意思,結果超級意外~~
每一口都有筋!!!!!
↑廚師調味、烹飪火候,我覺得都很好、已經盡力了,是這塊肉質本身的問題。
↓除了邊邊有筋,還有另一條筋橫跨了整塊牛排的中央,現場燈光昏暗看不出來,我吃完才意識到筋那麼多,當下超級錯愕!! (原圖無調色)
↑吐出來咬不爛的部分,因為不雅觀,所以我就刪掉了。
初訪吃完牛排覺得蠻失望的,所以A CUT客服才希望我可以再去吃一次其它的品項。
所以!!!我覺得每個人對「筋」的忍受度不一樣,我完全無法忍受,而我男友就勉強可接受筋。但他還是跟我一樣,最愛菲力那塊~~
牛排結論:
1.肋眼牛排
教父的<肋眼牛排>比較厲害,因為沒有嚼不爛的筋,上蓋肉也更大塊、更軟嫩。
不過我更推薦教父的<老饕牛排>,每一口都是經典!!
2.菲力牛排
A CUT的<美國極黑和牛菲力>,好吃到沒話說~~
我2021/10去吃教父的<美國頂級"菲力"老饕牛排>,覺得很不ok,所以是A CUT的菲力大勝!!
A CUT經理推薦我下次吃看看「美國極黑和牛A CUT牛排」,聽說也是軟嫩的口感~
決戰6:甜點
初訪我是來過生日的,店家送上一小塊生日蛋糕+蠟燭。
↓大大的盤子上,沒有寫上Happy Birthday有點可惜。
↓第一項甜品:巧克力蛋糕,緞帶是巧克力脆片,口味超級甜,我很會吃甜的人還是覺得過甜,內有一點點榛果顆粒,我沒有吃完。
↓第二項甜品:紅豆舒芙蕾是A CUT的招牌,外表平淡無奇,但內容讓人驚艷。必點!(應該說,甜點只能點這項XD)
↑旁邊的鹹蛋黃冰淇淋,也是讓人驚艷~吃起來像蛋黃酥的味道,沒想到鹹冰淇淋也那麼好吃!只是份量極少~
↓二訪的時候,我們毫不猶豫的點了2份舒芙蕾XD(隔壁桌沒點舒芙蕾還看了我們一下)
↓底層蜜紅豆非常飽滿綿密、沒有硬殼、很甜,
舒芙蕾的外表有薄薄的一層焦脆,舒芙蕾內部綿密燙口,超讚~
↑(這個橫切面真的很難拍XD重點是很好吃,我就很不想花時間拍照,只想趕快吃熱的XD)
↓第三項甜品:洋梨塔的中間紅色那陀,竟然是「有加肉桂的紅酒」啊啊啊啊啊啊!菜單上沒有標示肉桂啊~我整個被嚇到。
我一吃到肉桂,就跟服務員反應,她態度友善的幫我換成提拉米蘇。
↑撇開肉桂,我也是不知道這大雜燴的塔是在吃什麼XD
↓第四項甜品:麥仔茶提拉米蘇,我真的是無法。上面一粒一粒是硬版的西米露,粉很像是花生粉(或小麥粉),裡面有一小層果凍,還有濕濕的海綿蛋糕,
我感覺是廚師想要結合台灣在地化,硬做出來的創意料理。反正我是不喜歡啦!
↓第五項甜品:這是搭配熱茶送上的小點心,都非常迷你,剛好分別是50元、10元、5元硬幣的大小。
三項口味都很棒,尤其水果(百香果)軟糖的口感很特殊,我很喜歡~~
甜點與教父牛排館的比較:
*A CUT的紅豆舒芙蕾大勝,但洋梨塔和提拉米蘇太可怕了XD
*教父的菜單上會註明「肉桂」和「酒」,比較貼心~
*噢對,配茶的小點心也是A CUT大勝噢!因為我不喜歡教父的小泡芙~~
決戰7:飲料
↓二訪的飲料,莓果茶不會太酸,還不錯。綠茶也很香,很順口,不會澀。
↓初訪的飲料,錫蘭紅茶&洋甘菊茶,都是茶包,我覺得還不錯。
↓二訪的紀念日招待氣泡酒,酒精濃度蠻高的,我們都不會喝酒的人,只有各喝一口XD
飲料與教父的比較:
我覺得兩家的飲料表現差不多。
決戰8:服務
我男友表示:A CUT的服務生有篩選正妹。
聽他這麼說我才觀察一下(順便瞪男友一眼),果然每個女服務生都非常正、身材好,雖然戴著口罩,但也遮不住她們的漂亮XD
順帶一提,現場的客人,年輕女性都超級正,網美等級
↑我看google map評論服務態度非常糟糕,但我這次來覺得服務員每個都很親切、熱情、有耐心,看來主管已經有加強員工培訓了。
↑二訪的時候,制服就換季了,可惜XD
服務與教父牛排館的比較:
兩家的服務都很優秀,但兩家的現場服務員都很忙。
附註:
A CUT聽到我抱怨初訪的牛排有筋,吃得很不開心,有打電話來關心我,並希望我給A CUT第二次機會。
客服態度非常好,經理和副理都很有誠意在處理客人(我)的問題,我覺得公關能力100分!!
決戰9:環境、裝潢、廁所
↓A CUT位於台北國賓飯店內,門口沒有任何標示,要問警衛才知道。
↓推開入口門就是階梯,位於地下室,所以餐廳內沒有窗戶。(有電梯可搭)
↓櫃台很像酒吧夜店,蠻華麗的。
↓高級牛排館都有個「沒在使用的吧台」,不知道為什麼?
↓2020米其林1星。
↓2018、2019可能是米其林推薦?還沒拿星。
↓開放式廚房很有「型男主廚三星夢」的既視感,優點是讓客人感到安心。
↓我有問服務員我可不可以拍主廚切火腿,服務員說可以。
↓室內空間,我們的座位比較幸運,桌距不會太近,但照片中可以看到,有些桌子的桌距很近。
↓桌面寬敞,桌面擺放食物從容,(燈光昏暗,考驗相機)+(燈的位置會反光,考驗擺盤)。
人家教父牛排還每桌放一盞燈給客人自己打光耶~
↓沙發座超難預約,我二訪才坐到沙發座,對於拍食物照來說,桌面是白色底和咖啡色底,各有優缺點,
但毫無疑問,背景是牆而不是隔壁桌的人,肯定是好拍多了。
另外有大圓桌包廂,但當時服務員在打掃,所以我沒有拍照。
↓廁所小巧精緻,空間不會壅擠,空調也很涼,完全無異味,有附牙線棒和漱口水,是國賓飯店的備品。
環境與教父牛排館的比較:
a cut和教父兩家的桌距都太近了,真的可以跟茹絲葵多學學~
教父的廚房不開放但有透明玻璃,我偏好A CUT的開放式廚房。
教父的牛肉和酒的展示非常壯觀,我偏好教父的裝潢。
教父位於一樓,有落地窗、有挑高,而A CUT位於B1,所以我偏好教父的空間。
教父每桌放一盞燈給客人打光,我覺得比較貼心~
廁所兩家差不多。
*環境的結論就是:
兩家用餐感受差不多,我偏愛教父的挑高空間+落地窗+水晶吊燈+桌面檯燈一些。
總體結論:
A CUT我首推「美國極黑和牛菲力」,至於肋眼牛排,不論有沒有熟成,都會有筋,所以就看客人本身對筋的接受度,我自己是不接受。
其它附餐我覺得有些品項超級驚豔,所以就是就看你有沒有點對品項囉!(for有看食記的用功寶寶)
整體而言,尤其是服務的部分我給A CUT滿分5星的評價,是值得來過節慶祝的餐廳~~
如果喜歡以上誠實的食記,歡迎追蹤剋雷兒的IG,請點選→claire_lovefood
A CUT菜單:2022/1更新
官網菜單→ 請點我
↓午餐菜單
↓晚餐菜單
想訂位各式餐廳請點選→剋雷兒EZtable訂位優惠連結
剋雷兒的延伸閱讀:
想看米其林台北、高雄「教父牛排」→教父牛排 (這篇我寫了4份餐點,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老饕牛排!!)
想看台北、台中、高雄「茹絲葵牛排館」請點→茹絲葵牛排
想看台北「N°168 Prime牛排館」請點→ N°168 Prime牛排館
想看台北「歐華地中海牛排館」請點→歐華地中海牛排館食記
想看台北「Lawry's勞瑞斯牛排」請點選→ Lawry's勞瑞斯牛排食記
歡迎追蹤我的IG:→claire_lovefood